華人歷史

From FamilySearch Wiki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中文維基標題
Chinese Family.png
起始研究
紀錄類型
華人背景
種族
地方研究資源
管理者
The FamilySearch moderator for Chinese Genealogy is Twlisa and Chincm


Geographylogo.png 在其他语言中: 中文 | English

有效的家譜研究需要對可能影響你的家庭和紀錄的歷史事項有所了解。了解戰爭,政府,法律,移民和宗教趨勢可以幫助你了解政治邊界,家庭移動和定居模式。這些事件可能導致紀錄建立,例如,提及你家人的土地或軍事文件。

如果你使用歷史紀錄了解他們可能參與的事項,你將更好地了解你祖先的生活。例如,通過使用歷史紀錄,你可以了解你的曾祖父母結婚的那一年發生的事項。


中國[edit | edit source]

中國簡史[edit | edit source]

關於第一個中國王朝-夏朝,了解並不多。直到最近,大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這是一個神話。但考古紀錄證明了它的存在。鮮為人知的是,夏朝已經從廣為流傳的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龍山文化中崛起。他們以黑漆陶器而聞名。即使沒有已知的夏時代寫作的例子保留下來,他們幾乎肯定有一個書寫系統,是商朝甲骨文的先驅。

第二個中國王朝是商朝。它們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青銅工藝文明,提供了最早、最完整的中文寫作紀錄。

商朝很可能是最嗜血的前現代文明,喜歡活人犧牲。王朝有一個不同尋常的繼承制度。而不是從父親傳給兒子的父系制度,王權是從哥哥傳給了弟弟。當沒有更多的兄弟,則繼承輪到最年長母系的侄子。

西周王朝繼承了商朝。他們使用了父子之間的繼承製度,並沒有繼續活人的犧牲。周朝並沒有統治當時的中國,當時中國是由一些準獨立的諸侯國組成的。周朝是最強大的諸侯國,位於諸侯國中間。這引起了中央王國一詞稱呼他們的國家。周朝能通過他們的統治方法維持和平與穩定。公元前771年,首都被西方的野蠻人搶掠。

在首都被搶掠後,周朝向東移動,有效地將王朝分為東西兩個時期。

中國年代表[edit | edit source]


年代
紀事
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750年
夏朝: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證據
公元前1750至公元前1040年       
商朝:先進的青銅工藝文明,提供了最早、最完整的中文寫作紀錄。
公元前1100至公元前771年
西周:幾百年來一直保持著和平與穩定
公元前771至公元前156年
東周:繼承了西周
公元前722至公元前481年
春秋時期:新思想和哲學的擴散(道教,儒家和法家。
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
戰國時期:龐大的軍隊(每軍50萬人),長期戰鬥和圍攻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清朝:中國第一個皇帝;鐵器時代的曙光和中國長城的開始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 漢初:發展歷代王朝的行政模式
公元8年至公元25年
王莽篡位:中國以平民,改革為導向的思想統治著
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
後漢:漢族王室統治的恢復;北匈奴湧入
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
三國時期:加強中國一帝的概念
公元317年至公元589年
南北朝:北方的野蠻人同化為中國社會;漢族人移居南方;佛教傳入中國
公元589年至公元618年
隋朝:雖然時間短,但仍重新統一中國
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唐朝:中國通過北部的西伯利亞,東部的韓國和現在的南部越南延伸;擴大控制路線,進入現代阿富汗
公元960年至公元1125年
北宋:重新統一中國;技術,文化和經濟方面的顯著進步
公元1127年至公元1279年
南宋:政治和軍事的顯著進步
公元1279年至公元1368年
元(蒙古)王朝:為蒙古人佔領;正如今天所知的內蒙古
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
明朝:遷都北京,強化/完建長城,建造紫禁城,並將澳門交給葡萄牙
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
清朝(滿族)王朝:專注於文化藝術; 叛亂時期
公元1911年至公元1949年
共和黨中國:中國共產黨(中共)在蔣介石的統治下遭到國民黨的反對;日本入侵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主義者逃往臺灣,毛澤東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1949年至現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躍進失敗;推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英國將香港交給中國

對於獨立平等國家的看法,中國人似乎沒有世界觀。世界其他地方都是中國。並不是他們拒絕國際社會的想法;他們是無法想像。

線上歷史紀錄[edit | edit source]

香港[edit | edit source]

香港簡史[edit | edit source]

香港(香港;「香港」)是中國南部沿海的一個自治區,地理位置受珠江三角洲和南海的限制。

現在所謂的香港在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被併入中國,該地區在南越(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11年)下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得到了鞏固。考古證據表明,人口開始增加 在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並一直持續到現在。

維多利亞港口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港口之一,特別適合風力船的貿易需求。

繼鴉片戰爭之後,香港島及離島以及北邊的九龍半島作為界限街,永遠被割讓給英國。後來,新界從界限街到內地邊境,以100年的租約租給英國。

香港中國人口為93.6%,其他群體為6.4%。這些 其他群體包括印第安人和一大批外籍西方人。香港的廣東話多數來自鄰近的廣東省,許多中國大陸人從1930年代至1960年代逃離中國大陸的戰爭和共產黨統治。當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停止敵對行動之後,新界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邊界是眾所周知的。數百萬人逃往香港尋求自由。

由於中英之間正在進行的談判,以及1984年中英之間的協議,香港於1997年7月1日以「一國兩制」的原則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中國第一個特別行政區。。然而,這一原則的實際執行充滿了問題,雙方對民主自由的含義有不同的看法。

香港法律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英國的法律制度,並且多年來一直在發展。香港的法律淵源源於殘餘的英國制度,並通過立法,附屬立法(例如: 規章制度等)和法官制定的法律。

香港是世界上主要的商業和銀行中心之一,是中國大陸與西方之間的金融橋樑。因此,它也是世界上5個頂級轉運港口之一。


香港年代表[edit | edit source]

年代
紀事
公元14世紀 香港仍然相對空虛,與皇宮失去聯繫。
公元1557年 葡萄牙人在附近的澳門建立了一個貿易基地。
公元1714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辦事處。英國立即開始進口鴉片,導致中國大量吸毒成癮。
公元1840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是由於中國人緝獲了估計半噸的英國進口鴉片並將其燒毀。
公元1841年 英國擊潰了中國軍隊,佔領了包括上海在內的長江沿岸港口。中國簽署了一項和平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公元1841年 登陸隊在香港島的「佔領角」舉起英國國旗,以女王的名義宣稱該島。
公元1843年 香港首任總督砵甸乍爵士,又譯璞鼎查( Sir Henry Pottinger)被派去負責島上二十多個村莊進行英國貿易。
公元1845年 香港警務處成立。
公元1850年 香港人口為32,000人。
公元1856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公元1860年 中國人再次陷入失敗的局面,被迫將九龍半島和昂船洲交給英國人。
公元1864年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HSBC)在香港成立。
公元1888年 山頂纜車開始運作。
公元1895年 孫中山博士以香港為基礎,試圖推翻清朝。因為他失敗了,而被趕出殖民地。
公元1898年 英國從敗戰的清朝中獲得更多退讓,獲得新界99年的租約。該租約將於1997年結束。
公元1900年 此城市的人口增長至26萬,由於中國的戰爭和衝突,此人口數量還在繼續增長。
公元1924年 啟德機場完建。
公元1937年 日本入侵中國,導致大量難民前往香港,使人口增加到150萬左右
公元1941年 襲擊珍珠港後,日本軍隊入侵香港。過度殖民的被殖民者抵抗日本入侵兩週。包括總督在內的西方公民在史丹利(Stanley)實習,而中國公民則被大量屠殺。
公元1945年 隨著日本向同盟國投降,他們向香港投降,將其歸還英國所有。
公元1950年代 許多難民為香港迅速擴大的製造業提供勞動力。
公元1967年 隨著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香港遭受左派暴亂以及示威者的炸彈攻擊。據信獲得北京許可的中國民兵越過香港邊境,在重返中國之前槍殺了五名警察。當地人大多忠於殖民政府。
公元1973年 香港是沙田的第一個新城鎮,旨在幫助緩解城市的住房危機。
公元1970年代 在新界99年租約到期後,英國和中國政府開始就香港的地位狀態進行談判。
公元1980年 香港人口達500萬。
公元1984年 瑪格麗特·柴契爾宣布,整個香港將於1997年6月30日午夜返回中國。在交出新界時,英國人幾乎不可能在港島上居住,與一半的被殖民主居住在那裡。雖然有很大的保留意見,但香港人對這一行動表示歡迎。
公元1988年 香港回歸的詳情,包括管轄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基本法。在移交後的五十年裡,香港基本上將保持不變。關注中國是否會在1997年之後直接履行協議或直接實施共產黨統治。
公元1989年 天安門廣場大屠殺看到了香港的恐懼。由於香港人希望在移交前保證移民的安全,因此股市在一天之內暴跌22%,並在美國,加拿大和澳洲大使館外排隊等候。
公元1992年 香港最後一位總督彭定康男爵(Chris Patten)抵達後任職。
公元1993年 彭定康試圖將議員直接選舉擴大到香港立法會,違反了中英協議的城市移交條約。1997年回歸後,北京最終將解僱一些民主選舉產生的議員。
公元1996年 在由北京精心策劃的有限選舉中,董建華被選為香港首任行政長官。他遭到香港公眾的懷疑。
公元1997年 AD 香港主權回歸中國。查爾斯王子和東尼‧布萊爾領導英國工黨,而中國則由江澤民總理代表。總督彭定康乘坐皇家遊艇前往英國。
公元2003年 香港遭受致命的 SARS 病毒爆發,造成300人死亡。
公元2005年 在受到民眾抗議後,董建華被迫辭職。在殖民地政府工作的當地人曾蔭權爵士(Donald Tsang)取代了他。
公元2005年 香港迪士尼樂園開幕。
公元2007年 香港首次競選行政長官是在現任曾蔭權爵士和梁家輝之間進行的。由於北京的控制,曾蔭權獲得了勝利,但這是香港民主希望的積極信號。
公元2008年 香港人口達700萬。

連結到網頁資源[edit | edit source]

臺灣[edit | edit source]

臺灣簡史[edit | edit source]

一直到近代,臺灣一直被稱為福爾摩沙。

臺灣島(以前稱為「福爾摩沙」)主要由臺灣原住民居住,在17世紀發現時代荷蘭和西班牙定居點之前,漢族人開始移民到該島。

中國的清朝後來擊敗了所有的當地部落併吞了臺灣。當臺灣於1895年被割讓給日本時,大多數臺灣居民都是漢族人,無論是通過祖先還是通過同化。

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ROC)統治臺灣。

在大陸民族主義者失敗後,中華民國將其政府遷至臺灣,其管轄權僅限於臺灣及其周邊島嶼。


臺灣-經濟[edit | edit source]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臺灣主要是農業經濟。然而,就其維持自身的能力而言,戰爭對該國所有地區造成了重大損害。

到1945年,由於與日本的戰爭,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惡性通貨膨脹正在進行中。為了讓臺灣遠離通貨膨脹,國民黨政府為該島創造了一個新的貨幣區,並開始實施價格穩定計劃。這些努力大大減緩了通貨膨脹。

1950年,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開始實施一項援助計劃,到1952年價格完全穩定。[180] 美國的經濟援助和農村重建聯合委員會等方案鼓勵經濟發展,該委員會將農業部門轉變為後來增長的基礎。在土地改革和農業發展計劃的共同刺激下,農業生產從1952年到1959年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增長,這比人口增長更大。

1962年,臺灣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為170美元,其經濟與扎伊爾和剛果的經濟水平相當。

現今,臺灣擁有充滿活力、資本主義、出口導向的經濟,國家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參與逐漸減少。為了與這一趨勢保持一致,一些政府所有的大型銀行和工業企業正在私有化。

過去25年來,臺灣的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約為每年8%,這使其成為真正的經濟奇蹟,也是民主、資本驅動型經濟所能實現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