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人口普查

From FamilySearch Wiki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中文維基標題
Chinese Family.png
起始研究
紀錄類型
華人背景
種族
地方研究資源
管理者
The FamilySearch moderator for Chinese Genealogy is Twlisa and Chincm

Geographylogo.png 在其他语言中: 中文 | English

出生人數和流動人口將成為2007年11月1日中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關鍵,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普查。

對出生人數和遷徙人口的調查影響了整個人口普查的質量,與以往的人口普查相比,這更加複雜和艱鉅。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記錄了過去10年中國人口規模,結構分佈,質量,環境和其他人口統計資訊的變化情況。

第二十世紀[edit | edit source]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前四次人口普查分別於1953年,1964年,1982年和1990年進行。為確保人口普查的準確性,調查收到的資料不得用於判斷地方政府和各單位的成果。

考量政策和法規被精確執行,以便獲得有關人口的準確資料。在人口調查期間不允許非法收費,並且在此次人口普查期間收集的資料不會用於懲罰過去人口有關的錯誤事項的任何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1997年底,中國人口為12.36億,人口每年增長1300萬至1500萬。該國的目標是將人口維持在13億以下。

然而,自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中國人口發生了很大變化。

總人口不斷增加;家庭規模縮小;人口老齡化加速;更多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向非農業部門;移民人口增長;失業率攀升;和教育水平,就業結構和種族構成的變化。

2007年人口普查提供了有關中國人口的重要資料。這對於編輯21世紀頭五年的中國人口政策及其長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計劃非常重要。這次人口普查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研究全球人口問題並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

與以往的人口普查相比,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內容大大增加。例如,住宅項目首次出現在問卷中。

1953年住戶人口普查[edit | edit source]

研究用途:這些紀錄可用於識別男性和女性(後者通常被省略或未在家譜中命名)。出生日期可以從註冊時的年齡計算。家庭關係可以從家庭成員的姓名和年齡推斷出來。中日戰爭和隨後的內戰破壞了家譜的編纂和修訂 自1949年以來一直受到嚴重限制。該紀錄與現存的家譜紀錄提供了寶貴的連結。本次人口普查中列出的許多戶長的名字出現在二十世紀早期的家譜中。這是該地區唯一可以提供與早期家譜相關聯的資料,在中日戰爭和戰後時期編制。這很重要,因為它可以提供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由於戰爭和內戰時期而無法獲得的姓名和家庭資料。

紀錄類型:戶長及其家屬的人口普查。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了明確確立1949年建立的人民共和國的人口和財產而對中國進行的一次性人口普查。

時間期間:1953。

內容:提供戶長和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和職業,以及建築物和附屬建築的位置、錄像、資產邊界、水路通道、統計數據、事項日期以及政府官員的姓名。

地點:省,縣檔案館。

人口覆蓋率:估計為1953年人口的100%。

可靠性:這應該是一個非常可靠的來源,雖然是在人口流動性很大的時候建立的。[1]

人口註冊紀錄[edit | edit source]

研究用途:這些是主要的重要紀錄來源。它們包含可用於編譯連結世系表的資料,甚至提供有關從系譜家譜中省略的資料。

人口覆蓋率:從1700年代到20世紀中期,一般人口的實際覆蓋率可能約為40%。從理論上講,覆蓋率應接近100%。儘管如此,保甲和其他人口登記系統仍有很多失誤,因此實際覆蓋範圍因時、地而異。八旗人口普查名冊覆蓋了約7%的人口。

紀錄類型:人口登記在中國被保留用於多種目的和不同時間。這些是由民政府維護和定期更新的住戶紀錄。有些用於警察控制,有些用於控制稅收。這些紀錄包括「黃冊」和保甲登記冊,里甲、總甲,以及戶長的登記冊(戶籍)在日本佔領期間在台灣保存並由中華民國繼續存放的戶籍。帝國親屬分為八旗。這些人及其譜表在分離貴族人口註冊的人口普查名冊中被說明。

時間段:從1381年到1949年在大陸和現在的臺灣,家庭登記[戶籍]在臺灣1896年至今。

內容:這些紀錄的內容各不相同。為公開安全目的而建立時,他們通常包括每個住戶的具體資料。對於每個住戶給予的所有住戶成員(一些只提供男性)的名字和關係,居住地,出生,婚姻和死亡日期。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紀錄已更新,以顯示新的住戶成員,死亡人數和遷移人數。帝國住戶人口普查名冊包含皇帝親屬的詳細資料,還包括有關應享權利的資料自1807年以來,這些紀錄保持相當一致。這些貴族家庭時只在他們自己的分離登記冊中記錄,有時他們也被記錄在普通民眾的人口登記冊中。關於適用普通民眾登記的法律不一致。這些系統有時只記錄人口和稅務責任統計數據;在其他時候,他們列出了所有住戶成員的詳細資料。有時沒有保留社群登記冊;相反,每個住戶都要用家裡成員的名字在房子上張貼標語牌。有關這些紀錄​​的具體詳細資料尚不清楚,需要進行研究。

地點:已知八個省的人口普查名單存在於幾個省級檔案館中。臺灣的戶口登記在當地戶政事務所。大陸一般人口中唯一已知的現存人口登記冊是四川省巴縣(巴縣)的保甲紀錄。這些都在巴縣檔案中。如果存在其他人,他們可能會在當地政府檔案館中進行未列入目錄的存儲。在中國大陸的現代人口登記將在當地公安局辦公。[2]

黃冊 (黃冊)[edit | edit source]

黃冊(黃冊)是每個地方的土地持有,住戶和口頭的紀錄。1381年,政府開始登記人口主要是為了對成年男性徵收勞動稅(作為勞務服務的替代品)。黃冊僅列出年齡在16至60歲之間的成年男性(丁),他們可以繳納勞務稅。成年女性也在江西,福建和廣東省註冊。甲長和里長在每個甲和里的紀錄中列出了成年男性的名字。根據各領導提交給他的所有紀錄,地方法官編制了整個縣的登記冊,並將其提交給直接上級,後者又將其提交給省級財務主管。後者編制了全省的登記冊,並將其提交給了稅務局。黃冊每十年以這種方式編制,直到1668年停止。應包括成年男性的姓名,年齡,居住地,與住戶中其他成年男性的關係。

保甲[edit | edit source]

保甲是一個警察控制系統(成立於1644年),由甲(100戶)和保(百戶)監督,並為每個單位指定負責人。每個家庭都有一張印章標牌[印標],上面寫著成年男性和其他屬於家庭的人的姓名。如果這些居民中的任何一個搬走了,他的目的地就會被記錄下來;如果一個人進入此住戶,他來的地方就被確定並記錄下來。除了標語之外,社區官員還建立了登記冊。1775年,對保甲登記冊進行了全國范圍的檢查。皇帝命令省級官員將其作為未來所有人口報告的基礎。1781年,湖南省設計了循環登記冊(循環冊),其操作如下:為每個保甲單位準備了一套兩個登記冊,其中一個登記在當地代理人手中,另一個登記在地方官員住所;通過定期輪換這些紀錄,可以進行額外的輸入和更正,並且可以不間斷地進行官方檢查。1813年,帝國政府下令所有省級政府採用這一制度。在某些地區,該系統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應用,甚至成功地追蹤了永久居住在船上的棚民和家庭。

里甲[edit | edit source]

里甲是一個類似於保甲的制度(建立於1648年) 但仍保留 稅收控制的目的。里甲系統逐漸被保甲取代。

總甲[edit | edit source]

總甲與保甲大約同時開始,並具有同樣的警察控制功能,但它是在戰爭委員會的監督下。同時建立兩個相同目的的控制系統可能是政府官僚機構規劃不足和協調不良的結果。總甲最終退出了存在,被保甲取代。

皇室人口普查名冊(戶口)[edit | edit source]

包括八旗家庭成員和員工在內的家庭戶口普查名冊[戶口冊](1807-1911),每三年更新一次。

八旗的銀和米補助登記冊和家庭人口普查登記冊(1877-1911)。

參考資料[edit | edit source]

<參考資料/>

  1. FamilySearch 的家譜部門,家庭歷史紀錄檔案:中國,Word文件,FamilySearch 策略內容團隊的私人檔案,1997。
  2. FamilySearch 的家譜部門,家庭歷史紀錄檔案:中國,Word文件,FamilySearch 策略內容團隊的私人檔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