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的起源及發展

From FamilySearch Wiki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中文維基標題
Chinese Family.png
起始研究
紀錄類型
華人背景
種族
地方研究資源
管理者
The FamilySearch moderator for Chinese Genealogy is Twlisa and Chincm


族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恐怕沒有一種書能像家譜那樣影響面之廣大、影響時間之久遠了。整個中國,上至皇帝、臣子;下至庶民百姓;從農村到城市,從漢族到各少數民族,從滿腹經綸的文人學士,到目不識丁的凡夫俗子,無論是誰,都對家譜懷有一種特殊的敬畏心理,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家譜的影響。
中國古代家譜不僅名目眾多,而且種類豐富多彩,根據家譜傳承、記載方式不同,可分為結繩家譜、口述家譜、甲骨家譜、青銅家譜、石碑家譜、書本家譜等。

結繩家譜 :中國古代在文字產生以前,曾經歷結繩記事時代。通過打過多少結,知道本家族有幾代人,五個結表示五代,十個結十代,他們將這種表示世代的繩結,掛在房子木梁正中,非常崇拜。東北地區錫伯族,到20世紀初,仍保留結繩記載一家人輩數、人數、男女數的習慣,生一個兒子,在繩上系一個小弓箭,生一個女兒,則系一根紅布條。

口述家譜 : 比結繩更為原始的一種家譜形式。少數民族,如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等,都保存口傳家譜的習慣,他們采取父子連名的形式,即父親名字之後的一二個字,是兒子名字的前一二個字。一般家族成員能背出三四十代祖先世系,最多的能背出90多代。

甲骨家譜:就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家譜。產生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字,其中有一些是專門記載一個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兒氏”甲骨,上面記載一個家族十一代十四個人的名字,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甲骨家譜,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家譜。


青銅家譜 :就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家譜,即金文家譜。在出土商代末年的青銅器中,就有幾件記載家族世系的青銅器。在出土的周代兩件青銅器中,有380字銘文,記載了一個家族七代世系和事跡。



石碑家譜 :就是刻在石碑上的家譜。所謂“刻譜於石,以垂永久”。早在漢代,這種家譜形式較為盛行。民國初年,廣西南丹縣壕塘村豎“莫姓哨目族譜”,共412字,不僅記載莫姓家族世系,而且記載了家族源流。較之甲骨、青銅家譜,石碑家譜要成熟得多。


書本家譜 :即是書寫、印刷在紙上的家譜,又分古籍和鉛印家譜。這是目前存世的最主要的家譜,數量在5萬種左右。此外,尚有塔譜、布譜等。


族譜的起源
童海根指出家譜開始是貴族化的,在宋代之後,已逐漸演變成為一類平民化、家族化的文獻。而歷代家譜之中,精華與糟粕共存。因此如何將正確的家譜知識普及到每一位關注家譜的人士中,是大家所共同關心的事。
據有關資料顯示,自夏商以來不僅王室有家譜,諸侯及一些貴族也都有自己的家譜,專門記錄家族世系。春秋時期,各國王室的家族事務由專門設置的宗正來管理。漢朝建立後,因襲秦制,設立宗正和專門機構管理皇族事務和掌修皇親貴族譜牒。
西漢中期以後,宗族勢力得到發展,附著於宗族藤蔓之上的家譜,尤其是私人家譜的修撰也開始出現,並迅速增長。而到了隋唐時期,中國古代譜牒年發展進入到第二個高潮。
宋代是中國譜牒史上發生根本變革的時代,由於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從現存的族譜序可知,南宋後期以來,江西地域的宗族撰寫了大量的族譜。這種平民化族譜修篡的興起,與唐代中期以來大量中原移民進入江西生存繁衍有著極大的關系,移民的後裔們特別渴望記述祖輩的源流、事跡與優良品德,對於平民化族譜修撰的興起起了重要作用。
到了明清兩個朝代,家譜編修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幾乎在漢族每個姓氏都有譜牒的編制,且各家族對編修家譜都非常重視。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家族文化當作四大封建權力之一被政府破除,記載家族文化的家譜也被打倒,修撰家譜便曾一度停止。改革開放後,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家譜作為記錄家族活動的重要載體,有其社會價值,政府也不會過多干涉,再加上海峽兩岸的交流日趨頻繁以來,在台、港、澳同胞以及海外華人尋根熱潮的推動下,尋親訪祖之風日見升溫,致使民間對舊家譜的保存、利用及新修、續修家譜的風氣更加普及和擴大。幾乎每個姓氏都在整理重印舊譜,續編新譜。特別南方地區,修家譜尤其興盛。據報載,歷代編修的家譜總數約5萬多種。於是時至今日,“家譜”仍然是億萬中國人所熟悉的名詞。
近幾十年來,不同的家譜目錄不斷被編纂出版,為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路程提供詳細、完整的線索,並按照各個收藏單位的名稱,可以知道該家譜在世界各地的收藏情況並就近借讀。